文章出處:http://tw.myblog.yahoo.com/jw!bpHDQB2EFRnegAIsVK0AO9OLex4-/

 

全文大綱:(轉貼)公司——出色的,良好的和糟糕的。值得100元向下,100~0元,累計投資100張的中華電。

 

【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樣的公司能讓我們眼前一亮。在關注於此時,我們同樣也要探討,哪些是我們期望極力避開的企業。】

 

(1)查理和我要尋找的公司是 a)業務我們能理解;b)有持續發展的潛質;c)有可信賴有能力的管理層;d)一個誘人的標價。我們傾向在證券市場上簡單地買入那些出色公司的一小部分股權,這就好比擁有“希望之鑽”(Hope Diamond, 世界名鑽,重 45.52克拉)的一小部分權益也好過擁有一整顆“萊茵石”(一種人造鑽石)。

 

延伸思考:

當妳的投資是100張集中投資中華電或是分散投資2002、2412、1326、1102、3045五檔分別20張,請注意集中投資好呢,還是分散投資好呢?(私下以為集中投資比較好)。

 

(2)一家真正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有一道“護城河”來保護投資獲得很好的回報。但任何能賺去高額回報的生意“城堡”,都會受到競爭者重複不斷的攻擊。因此,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比如成為低成本提供者,像蓋可保險(CEICO)或好事多超市(Costco),或者擁有像可口可樂、吉利、美國運通這樣曉譽世界的強大品牌,才是企業獲得持續成功的根本。

商業史中充斥著“羅馬煙火筒”(Roman Candle)般光彩炫目的公司,它們所謂的“長溝深塹”最終被證明只是幻覺,很快就被對手跨越。我們對“持續性”的標準,使我們排除了許多處在發展迅速,且變化不斷行業裏的公司。儘管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的破壞”對社會發展很有利,但它排除了投資的確定性。一道需要不斷重複開挖的“護城河”,最終根本就等於沒有護城河。

 

延伸思考:

內需就是基本市場,私下排除了外銷為主代工為主的科技事業,也排除了很多盈餘當道的非護城河行業與企業,到底誰是真正的護城河行業與企業,中華電是最適選擇,至於2002、1102、1326與3045,可能護城河多久、護城河多高,最快10年,慢則30年中華電與它們的護城河模式,會有越來越大的不同。

 

(3)這個標準也排除那些依靠某個偉大的管理者才能成功的企業。當然,一個令對手恐懼的CEO對任何企業都是一筆巨大資產,在伯克希爾,我們擁有相當數量這樣的經理人。他們的能力創造出巨大的財富,這是讓一般CEO們來運營,根本無法實現的。

但是如果一個生意,依賴一個超級巨星才能產生好成效,那這個生意本身不會被認為是個好生意。一家在你們地區首席腦外科醫生領導下的醫療合夥公司,可能有著令人高興的巨大且增長的收入,但是這對它的將來說明不了什麼。隨著外科醫生的離開,合夥公司的“壁壘”也一起消失,即使你不能叫出梅奧診所(Mayo Clinic)(美國最好的醫院之一)CEO的名字,你也能計算出它的“壁壘”能持續多久。

 

延伸思考:

少了郭台銘的鴻海,少了張忠謀的台積電,少了徐旭東的亞泥,少了經營之神的台塑集團,跟說不出誰是中華電的CEO,企業壽命的評估早晚不同。

 

(3)我們要尋找的生意,是在穩定行業中,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如果它的成長迅速,更好。但是即使沒有成長,那樣的生意也是值得的。我們只需簡單地把這些生意中獲得的可觀收益,去購買別處類似的企業。

這裏沒有什麼規定說,錢是哪兒掙來的,你就必須花在哪兒。事實上,這樣的做法通常是一個錯誤:真正偉大的生意,不但能從有形資產中獲得巨大回報,而且在任何持續期內,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再投資,以維持其高回報率。

一個公司為滿足它的成長,對資本的需求是否有大幅增長,正好證實它,是否能成為一項滿意的投資。順著回到我們的例子,當一個用4億美元的有形資產淨值,能賺到8200萬美元稅前收益的公司,實在沒有什麼好自慚形穢的,不過它業主的現金平衡表與喜詩糖果的是完全不同的。

擁有一條不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就能帶來滾滾財源的業務,這真是太棒了!

 

延伸思考:

100買中華電,領息5元,第1年底成本95元,第2年成本90元,第3年成本85元,第4年成本80元,第5年成本75元,第6年成本70元,分別殖利率5%~7%,這就是投資。

100*1+70*1+80*1+90*1=85*4,平均成本85。100~50,平均成本75(100*1+50*1+90*1+60*1+70*1+80*1),符合還本年限15年投資原則了。銀行定存未來10年不可能有5%利息,所以100*10+90*10+80*10+70*10+60*10+50*10共60張共450萬的投資風險與定存風險,自己細思了。

 

(5)現在讓我們來說說糟糕的生意,比較差的生意是那種收入增長雖然迅速,但需要巨大投資來維持增長,過後又賺不到多少,甚至沒錢賺的生意。想想航空業,從萊特兄弟飛行成功的那天到現在,這個行業所謂的競爭優勢,被證明純粹子虛烏有。事實上,假如當時有某個富有遠見的資本家在基蒂霍克(Kitty Hawk,萊特兄弟試飛的地方)的話,他應該把奧利佛·萊特打下來,給他的後輩們幫上一個大忙。

航空公司從它開出第一個航班開始,對資本的需求就是貪得無厭的。投資者在本應對它避而遠之的時候,往往受到公司成長的吸引,將錢源源不斷地投入這個無底洞。

就是我,也很慚愧地加入這場愚蠢的活動,1989年我讓伯克希爾買入美國航空公司(U.S.Air)的優先股。可付款支票上的墨蹟未乾,美國航空就開始了盤旋下落,不久它就不再支付給我們優先股的股息。不過最後我們算是很幸運的。在又一輪被誤導的,對航空公司的樂觀情緒爆發時,我們在1998年賣掉了我們手裏的股票,竟然也大賺了一筆。在我們出售後的10年裏,美國航空申請破產了,兩次!

 

延伸思考:

科技事業為什麼是低現金股利回報呢,中華電也是科技事業之一,為什麼不買中華電這一家科技事業呢?至於中華電會有盈餘衰退或是開始虧損的一年?妳以為到時候其它的科技事業下場將會如何。(中華電打五折,其它股票打幾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