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http://tw.myblog.yahoo.com/jw!bpHDQB2EFRnegAIsVK0AO9OLex4-/

 

全文大綱:(轉貼)讀完巴菲特1993年致股東的信提到的風險觀念,感嘆學者教授,包括市場專家的見解,值得三思。

  

【風險=未實現損失,風險=不賣的心理痛苦】

【價格的最高安全邊際是當市場恐懼時,貪婪的買進。】

  

延伸思考:

(想一想跌時重質,這句話的深刻涵義)。市場恐懼的時候還是只能買進優勢行業的優勢公司(龍頭股),不是見跌就買,越跌越買,當妳買到一個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或企業,結果就是時間雖然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卻是爛公司最大的敵人

 

風險1(未實現損失1)

我們相信集中持股的做法同樣可以大幅降低風險只要投資人在買進之前,能夠加強本身對於企業的認知以及對於競爭能力熟悉的程度,在這裡我們將風險定義,與一般字典裡的一樣,係指損失或受傷的可能性。許多學者言之鑿鑿說我們這種策略比起一般傳統的投資風險要高的許多,這點我們不敢苟同,我們採取的這種策略排除了普通分散風險的教條

 

解析:集中持股有競爭能力的行業的好公司可以大幅降低風險,亞泥、台化、中鋼包括台灣大、中華電的縱向橫向轉投資事業發展,已經將我們做為投資人需要的分散投資做了,因此我建議「集中持股,分散時間」投資,2年5檔、5年4檔、10年3檔,越來越集中,就是我要做的投資模式。

 

風險2(未實現損失2)

學術界,卻喜歡將投資的風險給予不同的定義,堅持把它當作是股票價格相對波動的程度,也就是個別投資相較於全體投資波動的幅度,運用資料庫與統計方法,這些學者能夠計算出一隻股票"精確"的Beta值,代表其過去相對波動的幅度,然後根據這項公式建立一套晦澀難解的投資與資金分配理論,為了渴望找出可以衡量風險的單一統計值,但他們卻忘了一項基本的原則,寧願大概對,也不要完全錯。

 

解析:學術界完全錯的例子有二,一者為成立於1994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1998年解散,再者為2008年結構債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嘯,可笑的是兩次金融危機,巴菲特都是救市的對象與角色(第1次缺席),第2次成了高盛與奇異的救世主。

 

風險3(未實現損失3)

我們認為公司股東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學術界對於風險的定義實在是有點離譜,甚至於有點荒謬,舉例來說,根據Beta理論,若是有一種股票的價格相對於大盤下跌的幅度更高,就像是我們在1973年買進華盛頓郵報股份時一樣,那麼其風險遠比原來高股價時還要更高,那麼要是哪天有人願意以極低的價格把整家公司賣給你時,你是否也會認為這樣的風險太高,而予以拒絕呢?

 

解析:每年400億現金純益的中華電,100元跌回80元是防禦性股票,80元跌回64元應該是更高的防禦性股票,(如果未來中華電還是每年400億現金純益)做為公司股東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學者的狼來了理論,與狼共舞的建議實在十分荒謬。

 

風險4(未實現損失4)

事實上,真正的投資人喜歡波動都還來不及,班哲明.葛拉漢在智慧型投資人一書的第八章便有所解釋,他引用了市場先生理論,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在你面前,只要你願意都可以從他那裡買進或賣出你的投資,只要他老兄越沮喪,投資人擁有的機會也就越多,這是由於只要市場波動的幅度越大,一些超低的價格就更有機會會出現在一些好公司身上,很難想像這種低價的優惠會被投資人視為對其有害,對於投資人來說,你完全可以無視於他的存在或是好好地利用這種愚蠢的行為。

 

解析:班哲明.葛拉漢的智慧型投資人一書,被視為投資聖經,「巴比倫富翁的理財課」提到學習投資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學習我們所知道的「年輕人的交易想法」,猶如劃破黑夜的流星,讓整個天空頓時變得光亮;另一種則是學習如何找出我們所不知道的「年長者的投資智慧」,卻像永恆不變的星河閃爍,讓水手找到航道,正確的投資思想再一次告訴自己:投資一輩子,投資2412、3045、2002、1102、1326或2207在第10年以後,為什麼投資標的不增反減呢。

 

風險5(未實現損失5)

在評估風險時,Beta理論學者根本就不屑於瞭解這家公司到底是在做什麼,他的競爭對手在幹嘛,或是他們到底借了多少錢來營運,他們甚至不願意知道公司的名字叫什麼,他們在乎的只是這家公司的歷史股價,相對地,我們很願意不管這家公司過去股價的歷史,反而希望盡量能夠得到有助於我們瞭解這家公司的資訊,另外在我們買進股份之後,我們一點也不在意這家公司的股份在未來的一、兩年內是否有交易,就像是我們根本就不需要持有100%股權的喜斯糖果或是布朗鞋業的股票報價來證明我們的權益是否存在,同樣地我們也不需要持有7%的可口可樂每日的股票行情。

 

解析:「不管這家公司過去股價的歷史,希望盡量能夠得到有助於我們瞭解這家公司的資訊」,跟古羅馬詩人賀瑞斯:「現在正在跌落的,將來還會復原;而現在風光無限的,將來也會跌落。」讓我更明白了。於是我寫下這一句」「現在風光無限的,將來更是風光無限的,現在正在跌落的,將來也會跌落。」這樣的投資思想不在於股價的表現上,完完全全的決定在完全成長的長壽好公司上。

 

結論:

我們認為投資人應該真正評估的風險是他們從一項投資在其預計持有的期間內所收到的稅後收入加總(也包含出售股份所得),是否能夠讓他保有原來投資時擁有的購買力,再加上合理的利率。

雖然這樣的風險無法做到像工程般的精確,但它至少可以做到足以做出有效判斷的的程度,在做評估時主要的因素有下列幾點:(1)這家公司長期競爭能力可以衡量的程度(2)這家公司管理階層發揮公司潛能以及有效運用現金可以衡量的程度(3)這家公司管理階層將企業獲得的利益確實回報給股東而非中飽私囊可以衡量的程度(4)買進這家企業的價格(5)投資人的淨購買力所得,須考慮稅負與通貨膨脹等因素必須從投資收益總額中扣除的部份。

這些因素對於許多分析師來說,可能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為他們根本無法從現有的資料庫中找到這些資訊,但是取得這些精確數字的難度高,並不代表他們就不重要或是無法克服。

就像是司法正義一樣,Stewart法官發現他根本無法找到何謂猥褻的標準,不過他還是堅稱,只要我一看到就知道是不是,同樣地對於投資人來說,不需靠精確的公式或是股價歷史,而只要運用不太精確但卻有用的方式,就可以看到潛藏在某些投資裡的風險。

 

解析:投資人應該真正評估的風險是他們從一項投資在其預計持有的期間內所收到的稅後收入加總(也包含出售股份所得),是否能夠讓他保有原來投資時擁有的購買力,再加上合理的利率。上述紅字包括兩個部份:股利加價差報酬,評估股利加價差報酬是否高於銀行利率加上通貨膨脹率。

妳的投資個股是否具備長期競爭能力、有效運用現金、就要長期評估公司股利加價差報酬是否高於銀行利率加上通貨膨脹率,如果將台灣大與中華電比較,目前為止,台灣大的確更有效率。

最簡單評估投資風險的方法,不在於單純考慮每年股利多少,個股是否具備長期競爭能力、有效運用現金會表現在價差上,而且是價差自動跑出來,觀察月線趨勢圖,自然就找到11022002241230451326這些趨勢向上有競爭力的好公司,(13262002已經趨勢向下有競爭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